近日,有两件事笔者感触颇深:一件是今年三秋时节,因为连续多雨低温,成熟的水稻搁在地里无法收割,好不容易熬到本月初难得几天晴天,农民伯伯“扑心扑命”挥镰抢收,又因缺少晒场,搬来搬去,东晒一点西晒一点。本来就因“天不搭班”影响收成,如此折腾,苦不堪言,真可谓粒粒皆辛苦啊!另一件是崇明广播电视台团组织倡导一项节约一颗粮、一粒米活动,颇有意义,笔者觉得似有呼应之处。
农民种粮异常辛苦,这可能人人知道。然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粮食的现象也颇为惊人,有资料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有一报道说,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说法不一,但事实如一:在一些家庭,一些单位食堂及无数餐厅酒楼,每天都有大量吃剩的饭菜,不仅是汤汤水水,还有大量几乎没动几筷子,就被当做了垃圾倒掉,数量惊人,让人骇然!笔者在单位食堂常常可见极少数人毫不吝啬地将吃剩的大团大团白米饭倒掉,每每此时,总不由得叹息:可惜啊,这倒掉的是农民的血汗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儿时就能背诵的唐诗道出了农民耕作在田间的艰辛,话出了粮食的宝贵。然而,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人人都做到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节约”一词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淡忘,似乎浪费一点无所谓,这是要不得的。也许现在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缺粮、少粮的亲身体验,且不说新中国成立前亿万穷苦百姓时常忍饥挨饿,甚至有人饿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那缺粮的日子笔者也是深有感受:一天三顿薄粥汤,肚皮饿得咕咕响,时有上顿没下顿,饿得心里直发慌。所以笔者一直未忘记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珍视每一粒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习近平特别指出要遏制餐饮环节上的浪费,他说,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的确,如今即便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粮食年年丰收的时代,日子过得很富足,但忍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在少数贫困地区还存在,农村扶贫对象、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众的日子过得还很清贫。我们每节约一粒粮食也是帮他们一把;同时,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从泥土里种出来,靠天吃饭,每一次粮食的丰收还要倚仗好的自然条件。因此,笔者以为,认真对待每一粒粮食,牢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珍惜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路的艰辛与不易,这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