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本市拟于2016年将“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单项补贴统筹调整为全市统一的老年综合补贴,受益范围扩大至65岁以上的本市户籍老年人。待征求意见汇总完善后将于2016年推出。
每月能领多少津贴
据了解,拟推出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根据年龄实行梯度标准。具体标准初定为:65—69岁,每月50元;70—89岁,每月120元;90—99岁,每月300元;100岁及以上,每月500元。综合津贴拟通过敬老卡发放,今后敬老卡将不断拓展用途,覆盖交通出行结算、消费购物结算等多项功能,同时还可作为享受各项老年优待的凭证。
目前,本市老年福利补贴政策大多都是从供给方的角度实施补贴,例如在老年营养补贴制度中,通过补贴供应商给老人免费发放牛奶;在免费乘坐公交制度中,向公交企业实施补贴等。“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补贴直接发放到老年人手中,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群的获得感,便于老年人自主支配补贴。在初步方案听取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意见时,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旨在提高本市老年人福利水平,促进老年人福利均等化。补贴标准应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将根据财政收入、物价、老年福利等综合因素统筹考虑、适时调整。该制度推行后,目前各区县、街镇实行的对老年人的一次性节日慰问与实物补贴可以保留,其他老年优待政策,如公园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或优惠等,均保持不变。
免费乘车的这些年
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被看作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外发达国家也都各自制定了方便老人出行的福利政策。本市于2007年10月推出了7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惠民政策,8年来,该项政策得到广泛好评。
但是,争议声也从未停止。“敬老卡冒用”就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本来是给老年市民的福利政策,却给一些不讲诚信的逃票者钻了空子。本县一公交线路上的售票员坦言,她在工作中就时常会遇到一些“年轻人”在使用敬老卡,但由于乘客较多等原因,多数时候她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实在看不过去,才会要求持卡者“验明正身”。“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一旦出台,这种利用敬老卡行不文明之事的行为将不再是“零成本”,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也有人认为敬老卡免费乘车的政策增加了一些老年人的“非必要出行”,使本就脆弱的城市交通更加不堪重负。一些公交驾驶员和售票员对此也感觉压力不小,“年纪大的老人上车时总要格外留心,提醒他们坐稳抓牢,对于一些在高峰时段上车,并不能使用敬老卡的老年人,还要向他们耐心地解释。”
由“免费乘车“变为“综合津贴”将有助于老人更加合理地安排出行计划,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过去那种一过早上9点老人一窝蜂上车,市区阿姨乘车来崇明买菜等景象恐怕不会再现了。
崇明老人的出行实际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本县户籍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4.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近3.5万人。这意味着有近15万本县户籍的老人与“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息息相关。
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本县市民,询问他们对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看法。多数人对新政都表示欢迎,一位老人说,崇明农村的不少老人平时很少出门,过去虽然有免费乘公交车的福利,但几乎享受不到,现在换成“综合补贴”,等于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实惠。
也有老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竖新镇的陈阿姨去年刚刚领到了敬老卡,她每周都要持卡坐申崇线去市区的儿子家,新政推出以后,她每月能享受120元的补贴,但算下来只够她来回市区两次。“新政策对我来说反而‘吃亏’了,以后去上海还要自掏腰包。”陈阿姨说道。
根据市级有关部门测算,本市只有大约7%的敬老卡持卡人每月刷卡的次数在40次以上,平均每次3元,因此初步拟定了120元的补贴标准。但“平均每次三元钱”的标准并不适用于部分崇明老人的实际出行花费,“不适用”的人数对于全市老年人口总数来说是低的,但在本县老人中所占的比例或许并不低。陈阿姨希望,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能在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意见时,更多考虑崇明百姓的实际出行需求,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