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烨
本报讯截至2010年底,崇明有县属水厂4座,镇级水厂29座。虽然总供水规模达到了29万多吨/日,但大部分水厂的供水能力不足1万吨/日,规模偏小、工艺简单是这些小水厂的通病。一到高峰供水期,城桥等重点地区的供水矛盾尤其突出。“用水问题事关民生大事,一定要解决。”解决的途径在哪里?走供水集约化之路。
今年4月,城桥水厂(一期工程)完成与港西、建设等五座小水厂的供水切换,正式投入运行,迈出了崇明本岛供水集约化进程的第一步。
水质水量水压:好
城桥水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老百姓得实惠了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家住湄洲小区的陈女士,她用了两个字来形容现在的用水状况:舒心。往年夏天,一到傍晚,家住顶楼的陈女士家就会遭遇用水难题,使劲把水龙头拧到最大,也只有一根细水柱。由于水压不足,家里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常常供不到水。“每天晚上5点到8点是用水高峰,那段时间,水实在小得可怜,全家人都是不敢洗澡的。”陈女士笑言。那么现在呢?“水量大了,水压高了,水质也更好了!”
服务维修技术:优
水厂升级换代了,服务质量也必须同步跟上。今年4月以来,城桥水厂、陈家镇水厂相继投入运行,周边的小水厂正式光荣“退休”。为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县自来水公司先后对抄表工、维修工、电工、净水工等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了岗位培训,并开展了不同岗位的技能竞赛。
“小水厂‘归并’成大水厂后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资源共享。”县自来水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资金和人员有限,很多小水厂的维修设备都不够完备,遇到疑难杂症,往往因为设备落后或不够完备而很难解决。统一管理后,维修队伍和设备接受统一调度,这一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未来发展规划:美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优于老水厂,目前投入运行的两座水厂供水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细菌、大肠菌、浊度等106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更鼓舞人心的是,城桥水厂(一期)和陈家镇水厂(一期)还只是本县供水集约化蓝图上的一部分。按照规划,堡镇、崇西水厂有望年底开工。到2015年,分散在各乡镇的近30座小水厂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建的四家水厂将挑起全岛供水“大梁”,分别为崇西片、城桥片、堡镇片和陈家镇片供水,届时,全岛总供水量将达到4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