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击疫情 共克时艰
  编者按:前阶段,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组织开展了“抗击疫情 共克时艰”征文活动,围绕这场防疫阻击战中值得铭记的时刻进行记录,写下感怀。活动共收到选送作品249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语言精练,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态度,展现了党员干部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决心和勇气。现遴选获奖征文3篇,以飨读者。

  芦苇捧出涛音

  □ 施一青

  芦苇捧出涛音,

  风中发出瑟瑟声响,

  那是江城的召唤。

  汉水在流淌。

  血,在流淌。苍白的倦容。

  你,伫立江畔。

  水杉高大,杨柳坚韧。

  在广漠的滩涂上,防风堤旁,

  硬生生,站成芦荡,

  抵挡,拍岸惊涛。

  春暖花开的季节,暗香浮动的晚上,

  你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

  刚毅的身躯,

  无声地守候在渡口。一样的堤岸。

  一个肃杀的冬天呵,

  大片蜡梅,低下了头。

  春天了,

  珞珈山的樱花,已无人喝彩。

  凋零,绝不是江城的风景。

  芦芽出泥,抽叶,

  拔节,又长高。

  伴随着凋零季节的伤寒。

  竭尽所能,将跳动的心脏,

  揉碎成芦叶飞响。

  生命绝唱之时,万物枯萎时光。

  守护,是大地唯一的希望。

  想到了你,亲爱的战友,

  你们有芦苇般的气质。

  守护在长江入海口。呼应着江城。

  浪潮退却了,

  从疫情防控的寒冬,迈进四月,

  人间芳菲天。

  从道口到社区,从机场排查,

  到企业复工复产。

  江水畔,涛声里,

  又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

  怦然心动,

  那是花开的声音。

  家乡的芦苇呀,

  在江城水湄,一样坚韧,一样不屈。

  困难的时刻,需要驰援,

  而家乡,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白衣天使在前,

  是最朴素的藏蓝色。

  警徽闪耀,拱卫着后方。

  在肆虐的病毒前,

  硬生生,筑起一道墙,

  一道坚韧的芦苇筑起的墙。

  曾经的江堤,

  有同样的身躯,

  抵挡过无情的洪水。

  芦苇易折,

  一苇渡江只是偈语。

  而你挺拔的身姿,蓝色的警服,

  站成连亘的长城,

  虽然是血肉之躯,

  却是一道坚强的防线。

  你们永远不知道退缩,

  像家乡的芦苇,坚韧不拔,成守护神。

  大雁回归,

  晚樱在珞珈山摇曳。病魔已驱除,

  万物复苏的季节,最是思念的辰光。

  晨光里的芦苇,

  分枝,拔高,秀出了新叶,

  像极了道口、小区、机场,美丽的藏蓝。

  宽慰的微笑,溶解了恐惧和战栗。

  他们凯旋而归。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芦苇捧出涛音。敬礼!

  彩虹之上的列车

  这是个与疫情较量的春天,隐隐能感受到一曲深沉悲凉的战地哀歌,回旋在一片片连绵无边的雪海里。武汉和疫情,病毒和口罩,人们感叹生命脆弱、生命无常,而我仿佛一切如故,除了汇入志愿群守护家园,就是更安静地读书,更认真地工作,更用心地生活,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也隐藏着无限希望。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

  谷雨过后,新夏就要来了。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暮春容易见景伤怀,但天气一路向暖,青山绿野,十分可爱。《论语·先进篇》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谷得雨而生,清净明洁。雨生百谷,生浮萍、牡丹、樱桃,还生一切亮晶晶的、朝气蓬勃的事物。它挂在春夏之交,如一道温润的幕帘,从这边掀起,跨过去,就是槐香细软的夏天了。

  与谷物一样,生命同样需要滋养。吸收,生长,给予,方如涟漪,荡起快乐的波纹。是什么滋养了我们的生命?这是个有着无限答案的问题。有人说,是岛屿生活,晨读古籍;有人说,与人交流,学习新技能;有人说,保持安静,倾听他人;还有人说,对弱者的同情,对内心理解。我说,是温暖,因为出门读书和工作,无法经常见到母亲,我将自己遇见的一切美、善和爱都归于“温暖”一词。写过的文章和诗,都是因为感到了温暖的降临或震惊于温暖的欠缺。

  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的时候,独处滋养了他。他说,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这个春天,在隔离中,我想说“敬畏”滋养了我。《尚书》有一句警醒人的话,“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们如果不敬畏和遵循大道和自然,就会早早地损伤自己的生命。战“疫”的春天,令我感慨,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但自然并非单指动物植物意义上的自然,还指这个世界内在的规律、秩序和本来样貌。

  照相时,摄影师常说,自然一点;一段关系中,我们希望自己,自然一点;遇到困难时,长辈会安慰:顺其自然。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更是自然。一个人、一件事、一方天地,若能处在“自然”的状态中,确实美丽又从容。就像许多颗行星,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一同形成宁静壮观的宇宙。这是生命的秩序之美,又是本真之美。

  雨中漫步,蔷薇盛开

  张爱玲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蔷薇花遍野地开放,天上的乌云低垂。雨纷纷落下,带着些寒意。有时是在无人知晓的夜里,悄然而至;有时会下一整天,空气都能挤得出水来。

  常常会想,独自在雨中行走,想念的人从远处走来,由朦胧变清晰,整个世界也变得清净、柔和了。这个春天,很幸运,有人乘雨而来,我当然请她留下,共撑一把伞,一起在雨中走走,随便聊聊。

  有雨的时候如诗人孟郊所写:“雨滴草芽出,一日长一日。风吹柳线垂,一枝连一枝。”窗户敞开着,忽然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走到窗前一看,路面已湿,树叶绿得发亮,还开着的蔷薇比平常更美了。到了夜晚,再去瞧一眼窗外,远处的房子已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一处处泛着黄晕的光,绕在撑伞散步的人身上,一片安宁、平和的雨中夜景。自有一种“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的美。

  于是,撑一把伞,出门散步,长街尚且热闹。沿街走着,新城里售卖各类吃食的店家还未打烊,广告牌的光落在浮着雨水的街面上,浓郁的生活氛围总让人安心。一步一步朝前走着时,脚下“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这样好听的节拍,只有自己和雨夜才知晓。

  在雨中和朋友一起走着,我们除了谈上一线抗疫,还谈起自己对雨天的印象,以及记忆里和雨有关的往事。我们说起自己年幼时,同家人住在大杂院中,厨房和卧室之间有些距离,吃完晚饭,雨下得大了,于是家人们就围坐厨房一隅,谈天说地,走廊外就是雾蒙蒙的雨。这样的雨夜谈天,在两个小孩子的记忆里当然是占据着一席之地的。坐在最亲近的人们身边,安全感和踏实感永远会被记住。长大之后,这些感觉逐渐变得淡薄时,从前的记忆便成了珍贵的慰藉。

  耕耘五月,步履不停

  这个庞杂的世界,总是离不开耕耘者默默的付出和创造。五月是劳动者欢愉的节日,今年借五五购物节,城市恢复了元气。“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有时耕耘没有收获,甚至被人嘲笑,但仍需耕耘。因为春天,我们在三四月间劳作,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耕耘的时刻,适逢疫情,没有后退,唯有无数个不起眼的细碎的当下可以印证。

  D·H·劳伦斯在一首诗里写道:“人干起活来时,他就活起来,像春天的一株树,他活着,而不仅仅在干活。”辛勤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问起什么是“好的生活”时,那会是“出门游玩”“儿女成群”“高朋满座”……而不太会是工作。现实中我们总把生活和工作区分开来,尽管这两者往往密不可分。提到工作,恐怕很多人都厌烦。因为它总是那么的现实,和“谋生”“养家糊口”这样的无奈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者,也许被疲于奔命的工作拖垮了身体,恨不得早点退休,享受美好人生。

  然而,今年春天,我读到了冯娜的《劳作》,我体味到工作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并不比一只蜜蜂或一只蚂蚁更爱这个世界,我的劳作像一棵偏狭的桉树,渴水、喜阳,有时我和蜜蜂、蚂蚁一起,躲在阴影里休憩。我并不比一个农夫更适合做一个诗人,他赶马走过江边,抬头看云预感江水的体温,我向他询问五百里外山林的成色,他用一个预言为我指点迷津。如何辨认一只斑鸠躲在鸽群里呢?不看羽毛也不用听它的叫声,他说,我们就是知道——这是长年累月的劳作所得。”

  30年前,“旅行者一号”已飞离地球60亿公里,向荒凉的太阳系边缘前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让他回望太阳与八大行星,并拍下太阳系的第一张“全家福”。我们的地球在这张“全家福”上只是一个0.12像素的暗淡的蓝点。这是一个灵魂的光点,也是一个孤独的像素。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拼命蓄积能量,向着命运的深处探究,让人顿悟什么是微不足道。

  疫情在海外蔓延,但终将成为一段过往,生活将继续,以它固有的或艰难困苦或愉快轻松的步伐向前。平凡的生活并不比疫情时期来得轻松,人的一生,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劳作,劳作是给疫后世界唯一无声却可贵的奉献。长年累月的劳作所得到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懂得。我们都能从日复一日地繁琐的工作中成长,收获丰富的人生体验,愿我们在这个疫情之中的春天,能够比往常更加珍爱带来成就感、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 张欣悦

  石说

  石,与天地相伴而生,集天地之精华,受风霜之洗礼,衍化为沙,揉碎于土,孕育出玉,弥散于尘。也正因为此般种种因果,让冰冷的心有了千种情、万般意,蕴育出了生机,涵养出了爱意。它的坚忍,它的包容,它的似水柔情,在春寒料峭之际的一场疫情中,让我在这周遭人、周遭事的恍惚间,发现它在道着那别样的故事。

  守望

  老家书房里有一幅临摹克柔先生的《竹石图》 ,其上有一句题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放了这些年,看了多少遍,不明真意。

  那天是节后休假的最后一天,轮到我和所长值班,大清早叫醒我的不是闹铃,而是所长的电话,话语很急,说车子打不上火了。我急匆匆赶往长兴岛,一小时车程,路上车辆寥寥,与往年相比,冷清了不少。给区局报了平安,屁股还没有坐热,门就被人推开了,进门的是所长,仍是那件熟悉的棕色皮大衣,身上裹挟的寒意还没有散去,看着他略显疲惫的身影,我不禁鼻子一酸。“我打电话找了修车师傅,换了个电瓶,挺快车就好使了!”所长说得不多,鼓励了我两句,便径自回了办公室。

  “这场战役,谁都没有迟到缺席的理由”。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了守望的含义。

  岸边的礁石,潮起潮落,迎着东升的日出,伴着夕沉的余波,我知道只要我如期而至,它便依然守在那里,守望着属于它的长天与大海。

  这世上有无数的辛苦历程和机缘偶成,让我们的守望最终能永恒相伴。

  执着

  石之执,在乎于其坚,石之著,在乎其理。守心中正理,行以坚,方能成事。

  这场战役,让人们熟知那个42岁的呼吸重症科副主任医师李文亮。他的一生定格于此,定格于这个不平凡的庚子鼠年。“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共赴国难,听从组织安排” 风暴中心,正是这样的掷地有声,让一座城固若金汤。

  毛主席《长征》中有“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的佳句,遥相辉映的是明代于谦的那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英雄就是英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万水千山吾等闲视之。有的人生而平凡,亦生而非凡,许是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坚守岗位,我们身在税务战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体现着一种“工匠精神”,有说不出的“傻劲”。因突发心梗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所内老同志,2019年底才做的手术,得知疫后所内工作遇到诸多困难,因复工复产带来的税收任务让他忧心忡忡,主动要求提前上班。虽然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保重身体,但是他明白要以大局为重,迎难而上。

  因为敬业,所以执着,因为责任,所以执着,更应为爱,所以执着。

  慧心

  先祖在刀耕火种中用石头雕刻出了春天的模样。石头有心,体内亦涓涓流淌着热血,它知道,只有最坚硬的外壳才能守护灵慧的心。缄默,假以时日必将是振聋发聩的呐喊。淳朴的华夏儿女,传承千年的精血,我们随时都可以为了我们的家园,被煅烧成砖瓦,被压粹成路基,无怨亦无悔。

  当我自己带上社区志愿者的红袖章,站在铁军岗上执勤的时候,对这份质朴的责任,感触更为深沉。因为值夜班,和我搭档的是位50多岁的保安大叔,我是9点结束执勤,而他坚持一宿。不善言谈的他总是在没人的时候划拉他的手机,我不经意问起,他说在微信上催他婆娘睡觉,别熬夜看电视剧了。我问他孩子都自食其力了,你还操什么心。他笑着说,都干了这些年习惯了,现在疫情那么严重,保安人手不足,能不给国家添乱的同时,多帮一点是一点。

  闲暇时翻阅过星云大师所著的《觉悟的生活》,里头提到“百千法门,回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是对心的阐述,我不敢对慧心大道妄揣其意,但若回归烟火人间,我想说,因生于斯,长于斯,铭于斯,吾华夏百姓毕生所求,无非是安居乐业于斯,康宁嬉笑于斯。

  昆仑有石,巍巍高哉。

  其心有玉,谓之青海。

  连峰去天,不足盈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柔情

  顾城一首小诗如是写道: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与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笑。这总能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院子里拨弄石头缝新窜出来的草苗,在那些灰扑扑石头的呵护下,这些苗子总是显得那样的娇嫩欲滴,石头用它身躯上的青苔为其锁住水分,也用他坚硬的背脊抵挡正午的阳光。

  我一直戏称她“小朱姐”,在疫情期间从朋友圈刷到她在G40高速路口穿着隔离服,带着护目镜,问询、填表、叮咛,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在疫情防控检查站旁,她手拿盒饭席地而坐灿烂的笑容,都让这位曾经的军人、现在的税务干部、此刻的战士,显得那般柔情似水。

  坚毅的面庞下,是一颗细腻柔软的心。没有留下名字的你,只留下温暖的身影。

  至柔者至刚,至弱者至强。石说!

  □ 张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绿岛
抗击疫情 共克时艰
崇明报综合07抗击疫情 共克时艰 2020-07-08 2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