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崇明人民不断描绘壮丽秀美的“山水画”,奏响不懈奋斗“进行曲”,谱写和谐幸福“田园诗”。尤其进入新时代,崇明开启了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征程,努力通过生态发展实现“换道超越”。在这过程中,有许多极富崇明特色、体现崇明优势的工作及成果,展现出新时代崇明的新面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以崇明的部分地标及特色工作为例,与读者分享。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花博会主办地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5400亩,是目前华东地区已成形的最大人造平原森林之一。
公园前身为东平林场,1989年首次以公园名义对外开放,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正式命名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如今,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迎来了新机遇,承担着新使命。2018年4月9日,崇明取得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承办资格,选址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花博园地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三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的功能布局错落有致,“梦花园”核心区将呈现“牡丹绽放”的大地造型,精彩演绎“花开中国梦”主题。总长666米、宽60米的花博轴,串联花博园南北片区。六大主题展园将呈现“百花争艳,芳香满园”的华美意境。
未来,花博园地区将建设成为崇明中部崛起的重要功能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花卉创意博览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承载区、尊重自然启迪未来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助推崇明建成“海上花岛”。
陈家镇:
“绿水青山”生动演绎
曾经的陈家镇是崇明人眼中的“穷乡僻壤”,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崇明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桥头堡。
总面积24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陈家镇,每年在此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2018年,匿迹5年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重归东滩,小天鹅、白头鹤等珍稀鸟类数量屡创新高。
在陈家镇瀛东村,湿垃圾处理站和植物工厂运行有序。站内配备日处理2000千克的餐厨/果蔬垃圾生化处理机和除臭设备,形成了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资源化利用、可循环可持续的垃圾处理模式。
陈家镇花漂村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也让人眼前一亮。在花漂村,一个身披彩绘外衣、占地约10平方米的“集装箱”格外显眼。村里100多户农家排放的污水经由“集装箱”的生物处理、吸附除磷等流程后,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家镇人正进行着最生动的实践。
长兴岛:
面向海洋“花园梦工厂”
崇明现有海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50%,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显得十分重要,崇明三岛之一的长兴岛主要承担了这部分功能。
多年来,长兴岛根据崇明整体定位要求,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生态产业实现质量变革和绿色升级,集聚了中船集团、江南造船、振华重工、中海工业、沪东中华等一批国际知名船舶、海工企业以及上海船研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随着长兴海洋科技港、天安智谷科创中心、临港长兴科技园三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长兴岛将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多功能、高品质生态型科技园区转型,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长兴全岛面积160.6平方公里,其中青草沙水库面积67平方公里。这片相当于10个西湖大小的水域,给一半以上的上海人口提供了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源。青草沙水库库区各种鱼类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一个活的生态系统。近期,长兴将用青草沙水库尾水(二类水标准)引入全岛水系,大幅提升内河水质。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打造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7月30日,崇明首批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建成房正式交房,66户竖新镇村民在现场办理好手续后,接过新房钥匙,高兴地走进新家。竖新镇竖河村村民卞尚高是首批入住新房的村民之一,他告诉记者,看到新房后心里很是高兴。“新房的房型是之前自己选的,很符合我的心意。”卞尚高说,新房子外观整洁大气,房子四周都种了绿植,还有小阁楼,环境不错。听说交付新房,附近也有不少村民前来参观,大家在参观后纷纷赞许,这里的房子不仅美观,周围环境也好。
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崇明勇当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重要抓手。记者从区推进办了解到,崇明目前共规划29个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点,去年,选取了竖新、建设、新河和中兴4个乡镇作试点,当前各居住点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推进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主要分为:平移集中建房,乡镇可在规划的相对集中建房区域集中建房;实物置换,鼓励在相对城市化地区采取实物置换办法;货币化置换,鼓励持有商品房的农村住户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按标准进行货币化补偿。另外,也允许农户自主选择在规划区域现有居民点上,采取风貌管控的“插花式”自建。到2022年,崇明区将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约2万户。
垃圾分类:
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
做好垃圾分类,不仅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本区通过积极探索“崇明模式”,努力走出了一条绿色时尚生活新路,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化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2011年,崇明率先在城桥镇金月湾、天赐景城、嘉年花苑3个居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2017年6月27日,区委、区政府在横沙乡召开工作现场会,吹响了崇明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号角。
2017年,全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三岛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管理运行体系,做到了每户有分类桶、每村有分类收集车、分类存储房,每镇有分类运输车和湿垃圾处理站。
2018年9月28日,崇明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暨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会,表彰7295名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付出汗水、作出贡献的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2019年6月26日,在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2周年之际,区委、区政府召开表彰大会,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表彰2019年度绿色生活先行者7万人,推动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新提升、新跨越。
2019年,在农村地区实行“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模式和城镇地区实施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模式的基础上,城桥镇开展了湿垃圾“一日两清”工作,各乡镇也在积极探索实施农村地区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和湿垃圾细化分类(生垃圾和熟垃圾)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100%,设施、宣传、收运规范达标率达到90%以上,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36.1%。
图片由崇明区新闻办提供
撰文:许聪 丁沈凯 咸明 吴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