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崇明共有瀛洲古调派(崇明派)琵琶、牡丹亭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扁担戏、灶花、崇明山歌等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使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崇明花了一番心思,做了许多努力。
改良生产工艺
让崇明老白酒酒香四溢
崇明老白酒以纯糯米酿制,是上海地区独有的酒种,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保护产品称号。据史料记载,崇明老白酒的酿造历史已有七百多年。在上世纪80年代,崇明老白酒就已在上海市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小有名气,但不易保存、口感不统一等问题长期影响着崇明老白酒的品牌打造。
作为本土酿酒老字号,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大胆尝试创新,改良生产工艺,引入新设备,逐渐克服了上述问题。据公司负责人马雄承介绍,崇明老白酒以糯米为原料,经蒸熟后拌入酒药、加水发酵而成,发酵是整套工艺中的关键。目前传统酒药中杂菌往往过多,有20多种菌种,但真正参与发酵的有效菌种数量仅为3到5种。“杂菌过多其实并不利于酿造。”对此,公司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从中挑选出最佳的发酵菌种,作为酿造老白酒的核心菌种。还引进了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系统,精准控制酿酒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并将酿酒原先采用的陶缸、陶坛等容器替换为不锈钢材质,确保酒的质地更纯正。
针对崇明老白酒以前不易储藏的情况,公司采取脱色、杀菌工艺,使酒中各种成分基本固定下来,不再继续发酵,防止在贮存期间变质。
另外,在经销渠道的拓宽、销售形式的创新上,崇明酿酒人近年来也有新探索,包括大陆酿造有限公司在内的一些生产商都在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酿制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老白酒。
创新种植技艺
让崇明水仙香飘四季
近期,一则“崇明水仙在北京世园会上获得特等奖”的消息传遍崇明。能获得如此有分量的荣誉,是对崇明水仙传承人施克松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
崇明水仙有着百年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曾风靡一时,因其馥郁的芳香、清雅的外形而著称于国内外花卉市场。但由于历史、种源、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崇明水仙曾一度沉寂。
为复兴崇明水仙,施克松从收集崇明水仙种源开始,但收集来的水仙种球种下去,得到的却是品相不佳,花香不浓的崇明水仙。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施克松父子查阅最新农业技术资料,多次赴漳州学习水仙种植技术后,对崇明水仙进行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同时创新发展了种球阉割法、催花技术等种植技术,终于培育出了花朵硕大、花香更浓、品质更优的崇明水仙。
更令人高兴的是,崇明水仙还在今年实现了反季节开花。施克松说:“通过球根保鲜、低温控制,可以定制‘开花时间’,以后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水仙花开。”
与此同时,为了让崇明水仙在市场赢得口碑,施克松父子还调整销售战略,开发了礼品水仙和大众水仙两大类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在做好基地和市场直销之外,还拓展了门店代销和淘宝直销两种新的销售方式。
从复兴重振崇明水仙于灭绝边缘,到建成全国最大复瓣水仙花基地,施克松一家传承了“施家花厢”的百年品牌,也见证“繁花似锦”的时代变迁。
创新设计理念
让崇明土布更富生命力
崇明土布拥有600多年历史,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称,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崇明有女儿出嫁,母亲都会将土布作为嫁妆,土布里寄托着母亲的美好祝福。时至今日,土布辉煌已不再,渐渐被工业产品所替代,岛上只有少数老人将纺织土布作为一项爱好,年轻人的嫁妆中已难见崇明土布。
近年来,崇明土布经过创新设计,摇身变成时尚手工艺品,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生命力,吸引了不少粉丝。除了羊公仔、螃蟹等逗趣土布玩具,还有土布割绒双肩包、土布tote(托特)包等时尚单品,以及土布贴画等工艺作品。这些崇明土布作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土布产品的传统印象,还引来了市民的争相抢购。
说起这些土布作品,离不开一群创新崇明土布的传承者。木棉花开手工社的负责人宋荣耀,便是其中之一。从小就非常喜爱崇明土布的她,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手艺人,之后就着了迷一样入了崇明土布的“坑”。宋荣耀不仅放弃了原有的财务工作,还远赴各地求学参观,投入到传承崇明土布的事业中。在她看来,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点创新。宋荣耀说,让崇明土布更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才能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