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百姓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倪锦标:我与飞车有个约定
倪锦标正在设计“飞车项目”舞台
  □文:陈奕  图:张峰

  在上海马戏城看过时空之旅的观众,都不会忘记最后一个精彩的飞车节目:8辆摩托车在一个铁球里风驰电掣,场面惊心动魄,表演气势磅礴,这节目因此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节目的创始人宋德舟,也成为闻名全国的飞车达人。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飞车名人有一位师傅,叫倪锦标,他是我们崇明人。

  倪锦标,曾在“飞车界”赫赫有名,也许很多上了点年纪的市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北门路的工人俱乐部门口,倪锦标和他的弟弟倪锦魁、妹妹倪锦香、倪锦玉表演“飞车走壁”,那场面的惊险刺激,常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年过六旬的倪锦标重提“飞车”话题。他说,“到了耳顺之年重提飞车项目,一是对飞车还有未了心愿,想在有生之年创造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看到崇明旅游业红红火火,如果项目打造成功,必定能成为崇明岛上的品牌娱乐项目。”

  苦练技艺兄妹四人闯江湖

  倪锦标师从父亲倪学范,倪学范的技艺是从岳父处传承而来。倪锦标的母亲成长于飞车世家,其外祖父、曾外祖父都是杂技团的飞车能手,倪学范接替丈人衣钵,也成为飞车队一员。在上世纪50年代,倪学范跟随丈人到处表演,练就一身过硬的飞车本领。可当文化大革命来临,倪学范被打成右派,关进牛棚,从此失去表演机会。等到文革结束,各类表演恢复正常,倪学范立刻与他曾经演出过的杂技团取得联系,希望能恢复飞车表演。据倪锦标回忆,当时该杂技团将报告打到中宣部,得到上级部门批准后,倪学范就把子女召集起来,重新组建“飞车队”。

  文革之后的倪家一穷二白,组建飞车队,道具是绕不开的话题。飞车道具,最起码得有车,得有飞车的承载——木桶壁。为了打造一个高12米,直径10米的木桶,倪锦标说,他把自己珍藏的一块两斤的白银,送到了当时县政府旁边的银店,换了几百元钱。因为当时崇明缺乏打造大木桶的技术,倪学范就带上姐弟四人,去福建省泰宁县一家农机公司打造。1980年,木桶制作完毕,自行车也筹备齐全,飞车队组成人员在老爷子的教导、示范下,开始了艰苦的技术训练。

  在90°直立的木桶壁上骑车,必须攻关两项难关,一是克服地球引力,二是掌握人体平衡。虽说只有两点,但这几乎都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倪锦标说,“仅从地面上飞到桶壁上这一技术难关,在父亲传授秘诀之后,兄妹四人整整训练了半年多。”

  训练有多苦?只有兄妹四人心中知晓,兄妹四人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屁股就粘在了车轮上。两个妹妹常因训练后的各种伤痛而哭泣,兄弟俩相互鼓励、相互坚持,每天高强度的训练使他们常常倒头就睡……

  “我们绕着壁桶,在地面上一圈一圈地骑。骑车转圈是训练方向感,克服上木壁之后因转圈带来的眩晕症状。”倪锦标说,当克服眩晕症后,就要从地面向木桶“飞跃”。“这一飞最有技术含量,父亲将要领一点点传授给我们,我们细细体会,不断尝试,半年之后,终于成功上壁。”

  不断革新技术实现“三级跳”

  1980年,福州市西湖公园,倪家飞车队的第一个码头。要说为何选择西湖公园,当时也没有特别原因,只是觉得这个公园比较大,人气也旺,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公园“落地”。但把道具运往西湖公园,也是惊出一身冷汗的。“因为道具庞大无比,经历了‘被火车站扣押,通过打申请报告才得以通行’的周折。”尽管倪锦标现在说起这来,似乎云淡风轻,但当时的焦虑、痛苦、无助,让一家人印象深刻。

  当一个巨大的木桶竖立在西湖公园,四位年轻人将自行车飞驰在10多米高的桶壁上进行表演时,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每场演出10分钟,每张门票三毛钱。尽管当时也算高价,但惊险刺激的表演,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来,木桶前的长龙甚至排到了公园的外边。有时一天演出都结束了,还有观众围着木桶不愿离去。精彩的表演让飞车队声名远播,不久,福建省体委抛出橄榄枝,希望将倪家飞车队纳入体委麾下。“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垂爱,觉得自己不再是杂牌军了,表演的信心更足了。”

  由福建体委牵头,从1981年起,“飞车走壁”项目辗转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上海的和平公园、杨浦公园、闸北公园等,都成了他们的舞台,人民公园更成为他们长期演出的地方。场场爆满的演出,让倪家兄弟成为当时杂技界的明星。而倪家兄妹在车子上的动作,也越来越“花哨”,比如开设了“摩托飞车射汽球”、“横座站立摩托”、“兄妹四人并排手拉手飞车”等,令整个过程险象环生、精彩纷呈。据倪锦标爱人陈芳回忆,最让她惊心动魄的表演是,车子从10多米高的壁檐上在数秒钟内飞驰而下,触碰地面后又在数秒钟内反弹飞上高空,飞驰数个来回,现场鸦雀无声,等到节目结束,观众都会长长吁一口气,然后就是雷鸣般的掌声。“不要说观众了,就是我自己,都会紧张得不敢呼吸。”

  随着演出场次越来越多,倪氏的“飞车走壁”团名气越来越响。1981年,中央电影制片厂专程赶来,为“飞车走壁”拍摄了一部时长15分钟的纪录片《飞车一家》。直到今天,这部纪录片依旧被倪家珍藏。“现在老式的放映设备少了,如果能放映,这片子观赏性极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交通工具在变化。倪家兄妹飞车道具也与时俱进。从起初的自行车、摩托车到最后汽车,实现了“三级跳”。倪锦标回忆,他飞的第一辆摩托车是雅马哈,由时任崇明县委书记的田长春协调,从福建买回来的。因摩托车的速度数倍于自行车,因此飞车技术不断精进,飞车观赏性越来越强,直到80年代中后期,倪锦标还将汽车飞上了木壁,成为中国飞车史上的一段传奇。

  重振飞车,因有未了情缘

  在飞车项目红红火火的年代,在独创了“汽车走壁”的辉煌时刻,倪锦标却突然决定结束飞车生涯,这是为何?说来话长。文革前,倪锦标的父亲是江苏射阳杂技团团长,虽说文革后回到了崇明,但自从倪家飞车队重组之后,射阳杂技团又抛出了橄榄枝,并以能解决居民户口为条件,将倪家飞车队重新吸纳到射阳杂技团。1986年,倪锦标小儿子出生,因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杂技团说必须降低工资并取消他家居民户口资格,爱人也因此失去工作,倪锦标觉得留在杂技团再无出路,便携带一双儿女回到老家崇明。

  “当时最心痛的,莫过于飞汽车技术的荒废。”只有倪锦标知道,当时练习飞汽车,是以生命为代价的。1983年,国内汽车非常少,倪锦标辗转多处,又经过组装,才搞到一辆适合飞壁的汽车。飞车上壁,与自行车、摩托车技术含量完全不同,当时也没有了父亲作指导。倪锦标是完全凭着经验,经过不断摸索,才把汽车开上了木壁。随着技术娴熟,汽车上壁还不过瘾,他又在汽车后面又设计了一条“9米长龙”。这样,汽车在壁上飞驰,车后喷着银光粉的长龙转动起,璀璨夺目,令观看者叹为观止。

  当时女儿倪杰还只有三四岁,她常坐在副驾驶位置上,陪伴父亲一起表演,也成为整场演出的焦点。“我是不同意女儿上车的,但他爸爸总是告诉我没事没事,我只能提心吊胆地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倪锦标的爱人陈芳说。

  当飞车技术达到如火纯青时,倪锦标却不得不离开杂技团,但后来,国内就再也没有过像样的飞汽车表演。“宋德舟是我在射阳杂技团带的徒弟,这孩子特别聪明,也肯吃苦,现在成为飞车界领军人物,目前是‘八辆摩托车穿飞’世界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宋德舟上过春晚,还在《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中,荣获杂技表演类一等奖。“现在,我们依然时常谈论汽车飞车项目,我们想再创飞车辉煌,成为世界第一的飞车达人。”

  倪锦标是崇明人,他非常希望“飞车项目”能落户生态岛。“在旅游景区打造这样一个特色舞台,让飞车走壁的惊险刺激,成为游客上岛的一个理由。”倪锦标的设想并非空中楼阁,他拿出厚厚一叠资料说,“这是我用了近10年时间,花了近百万元精心制作的规划蓝图。创造飞车辉煌,这是我有生之年的梦想。”

  “既然与飞车有个约定,我将努力去践行。”倪氏家族的飞车队,又将出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百姓故事
   第05版:画刊
   第06版:农业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倪锦标:我与飞车有个约定
崇明报百姓故事04倪锦标:我与飞车有个约定 2015-12-16 2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