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老旧的摩托,一个瘦削的身影,一位每到饭点却往家外走的农村妇女,一幅感人至深的敬老爱老图……
她就是故事的“女主角”——横沙乡丰乐村共产党员宋卫娟。作为丰乐村“助老爱心餐”唯一的送餐员,宋卫娟一天的生活从离家几公里的菜场开始。
早上四点半,当大家还在暖融融的被窝里时,宋卫娟已经起床了。十分钟洗漱后,宋卫娟径直走到厨房,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在去菜场之前,宋卫娟需要把当天的早饭预先准备好。今天的菜谱是豆浆、米粥和馒头。豆浆是自己打的,馒头是自己蒸的。“这样既干净又营养,还可以节省成本。”宋卫娟对记者说。
这几件事做好之后,宋卫娟穿上风衣,跨上摩托,迎着冷飕飕的风,往镇上菜场开去。此时的菜场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宋卫娟在一个摊位前蹲下身来。“老人家吃的菜,一定要新鲜,还要荤素搭配。”宋卫娟一边说,一边把菜往袋子里装。半小时后,宋卫娟提着一堆菜,急匆匆赶回了家。把菜往厨房里一扔,开始做早饭。而此时,她自己,一口热饭还没吃上。
早饭刚刚送好,闲不住的宋卫娟刚一到家,就拿起了菜篓子。“这些菜得赶紧拣好。”上午的时间总是很紧张,因为早饭离中饭只有两三个小时。一个上午,她就像“打仗”一样,忙个不停。
天气越发冷了,宋卫娟赶着把饭挨家挨户送过去,让老人们及时吃上热腾腾的可口饭菜。她在厨房里胡乱吃了几口,便跨上了摩托车。花菜炒肉焖得香喷喷,黄豆排骨煮得又酥又鲜,海带汤清爽诱人……接过正冒着热气的保温饭盒,老人们一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美滋滋地吃起来。
这一天三顿的“爱心餐”,暖的,不仅是老人们的胃,更暖了老人们的心。除了送饭的宋卫娟,村里还发动了许多老干部志愿者,上门陪老人们唠家常、讲国事,老人们开心得不得了。
60多岁的智障老人张阿婆,自打老伴过世后,一日三餐就没了着落。儿女在上海打工,吃饭问题只能由住在五六公里之外的妹妹每天上门来做一顿。这一顿饭,是张阿婆一天的伙食。可“不懂事”的张阿婆,总是一顿就把所有的饭菜吃干净,剩下两顿只能挨饿。现在有了“爱心餐”,张阿婆的肚子就没饿过。不仅如此,宋卫娟还当起了老人的贴心人,唠唠嗑,梳梳头,老人心头热乎乎的。
2011年10月,丰乐村的居家养老服务推出了一项新举措——专门针对村里孤寡、病残的空巢老人提供“爱心餐”。老人们每天只需付10元,就可以享受三餐。
送餐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宋卫娟不是没有犹豫过,十多位老人,从买菜、洗菜、烧菜、装盒到送餐,再到回收、洗涤,晚上回到家,还要记账,一日三餐,一周七天,终年无休。这活,不仅仅是劳累,更是繁琐,每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她前行的动力,是村里十多位高龄、孤寡老人的“肚皮问题”。
现在,宋卫娟的生活已经和村里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连在一起了。村里人说她被这份工作“吊牢”了,为了能让老人们顿顿吃好,宋卫娟连上海市区的丈夫和中考的儿子都顾不上,家里的几分自留地,也只能趁着午饭、晚饭的空隙,才胡乱忙活一会。为了让老人吃得舒心,宋卫娟不仅常常翻新菜式花样,还自制了一个保温箱,保证每日的饭菜新鲜、热乎。
“我家里也有老人,自己以后也会变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嘛。”宋卫娟总是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