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完全出乎严林妹的意料之外。在确定这一消息后,她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依然不离本行:“这次去北京,一定要好好准备,提交的意见要与道路建设相关。”
1992年进入县公路管理署工作,2004年加入乡道管理科任职副科长,2006年升为科长,严林妹将自己宝贵的20年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崇明的公路建设事业。“吃苦、负责、奉献”,三个看似老套的形容词,却是对严林妹多年工作的真实描述。
吃苦,就当锻炼身体
最近几年,崇明每年在建乡村道路少则百余条,高峰期更达500多条,而乡道管理科加上严林妹在内不过4个人,在外人看来根本无法做到兼顾,但严林妹却没有被“吓退”。从调查摸底做起,依次展开项目立项、工程招投标,以及对工程人员的技术培训,直到最后工程验收完毕,周而复始,每一项工程,严林妹都全程参与监督管理,对农村道路的熟悉,让她获得“崇明活地图”的美誉。
每年7—10月是工期最集中、最繁忙的时候,战高温,严林妹和同事们习以为常。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小盐巴是常有的事。“其实也没什么,就当锻炼身体。”对于工作中的苦,严林妹总是轻描淡写。有时因为一连几天泡在工地上,严林妹回到办公室后整个人都瘫在了办公桌前,可她按几下太阳穴,或让同事帮忙捏几下肩膀,立刻又振作精神为第二天的检查做起准备。
作为严林妹的入党介绍人,县公路管理署办公室主任袁惠成对她的赞美溢于言表:“她是一个对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负责,让百姓走得更舒坦
“道路养护不是填个坑、补个路面这么简单。”一谈到自己的工作,严林妹立刻严肃起来,“一个肉眼看不清的小裂痕会迅速扩大为一个大裂缝,甚至对整段道路带来影响。”(下转3版)
(上接1版)“‘毫厘之差’可能带来后患无穷。”严林妹始终以这句话告诫自己。
农村道路建设,常有一些承包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在道路建设用料上偷工减料。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严林妹没少跟承包商费唇舌,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2010年,本县一条农村道路做保坍工程,严林妹等在检查中发现,施工企业购入的10吨钢材不合标准,倘若要全部换掉重来,不但延误工期,企业也会蒙受很大损失,但严林妹却很坚持:“路是为百姓造的,质量必须过硬。”她马上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与当地乡镇领导沟通,最终10吨钢材全部替换,“黑心”施工企业也因此事件上了本县建筑行业的黑名单。
为了让农村道路建设更有质量保证,严林妹打起了村里老干部、老党员的主意,邀请他们担任社会监理,监督本地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
2008年,在严林妹等人的努力下,崇明还在全市率先组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创造性地从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养护转变,形成建设交通委、公路署、管理站、养护公司、一线养护工的逐层管理模式,使“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奉献,为了更大的“家”
在同事眼中,严林妹是一个尽职的员工,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为了工作,她时常放弃节假日,整理资料、起草规章制度、准备培训教材,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每年陪伴家人休假玩乐的日子屈指可数。
在家与母亲谈心聊天的机会少,女儿便时常打电话到单位,每次通话最后,女儿总不忘问一句:“妈妈,今天你回家吃饭吗?”
“工作一时半会也做不完,回去陪陪女儿吧!”同事们心疼孩子,便劝说严林妹。可她总是笑笑说:“做完这些就回去。”
忙碌没有消磨严林妹的工作热情,眼见一条条道路的建设正在改变农村百姓的生活,她越来越有干劲。
前些年,严林妹和同事到绿华镇华西村检查道路建设情况,一名桔农听闻,立马迎了上来。“这路造得好啊,现在运桔子出果园可方便多了……”倾诉过后,桔农又径直走向自家的桔园,“你们等着,我给你们摘几个桔子去。”没过多久,桔农抱着一箩筐桔子乐呵呵地回来了。
“哟!不用这么多,我们尝两个就可以了。”
“交通方便了,桔子也好卖了,都是你们工作做得好,这些是我的小小心意。”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每每回想起桔农质朴的笑脸和话语,严林妹心中便涌上一股暖流。
在农村长大,亲身经历了太多路况不佳带来的不便,严林妹从小便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农村的道路也能和城里一样平坦。而如今,她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去一步步实现着儿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