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言
最近,崇明一些地方的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变身“新地标”。由老建筑打造的“新空间”里,有人点上咖啡、赏景打卡,也有人故地重游、追忆往昔。旧瓶装新酒,经过时间发酵,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头看,老建筑为何时至今日,仍能保持生命力?因为这里见证沧桑变化,历经荣辱兴衰,包含真情实感。说到底,因为老建筑中有故事。崇明联华西门里原址是上海远东冰箱厂,这里承载着过去的工业辉煌。据老一辈回忆,当年远东阿里斯顿冰箱是热销商品,需要凭票购买,十分紧俏。随着时代变迁,厂区功能定位改变,现已改造成为一座大型社区商业中心,服务项目覆盖西部老城区85%的居民。短短数十载,这里的商品规模与购买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崇明的产业变化和发展故事。
往前展望,老建筑凭什么走出新路,焕发新生?因为尽管功能定位改变,为民初心始终如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筑只是载体,人民才是建造者、使用者。在老建筑的升级打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从长远看,老建筑的焕新过程,讲的就是一个发展故事。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厂房功能不断变迁,物是人非是常态,唯有发展才是主旋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兼顾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眼下气温升高,以老建筑为载体,打造夜市小吃、生态市集、艺术展览……这使得小岛的夏夜有更多可能性。而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做好服务尤为关键。
不妨向前一阵的“顶流”淄博烧烤借鉴一二。卷饼、烤肉加上小葱,持续火爆背后,热情淳朴的民风、细心贴心的服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好内容能带来“流量”,好环境能保证“留量”。崇明应提升服务水平,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有故事、有体验、有服务,崇明老建筑方能抓住机遇,走出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新路。